即使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日本也是一个为数不多的“艺能大国”。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乐(能与狂言)、人形净琉璃文乐、歌舞伎为首,日本拥有许多具有高度的独创性,遍布全国的艺能。

能乐

能《羽衣》(山井纲雄)

能与狂言是两种不可分割的舞台艺术,二者合一称作“能乐”。

能是拥有六百年的历史的,日本最为古老的歌舞剧。在与世代共进,变化的过程中能在江户时代(1603-1867)中期定型成了今天这样的艺术形式。被江户时代的幕府将军、大名以及武士们所庇护的能可以说是武士精神及其审美意识的结晶。

能与音乐剧相同,因为综合了音乐以及舞蹈,所以被称作“日本的歌舞剧”。在音乐中其音乐演奏被称作“囃子(HAYASHI)”、其歌唱被称作“谣(UTAYI)”。它们具有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音乐形式。其舞蹈被称作“舞(MAI)”,它是一种以在舞台上平行移动的舞台脚步为基础,具有抑制性的表现手法。另外一点与一般音乐剧的显著差异是,能是一种以男性演员演出的面具戏剧。

虽然能与歌舞伎有时被一般观众混淆,实际上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舞台艺术。如果说歌舞伎是一种与时代共进变化的“永远没有终结的艺术”,那么,能可以说是在经过长年锤炼后将各种原有要素削减到极限的一种终结性的舞台艺术。

能作为日本的代表性舞台艺术对文乐、歌舞伎、冲绳组踊等后世的舞台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狂言是与能同在能舞台演出的,具有强烈戏剧性的舞台艺术。虽然狂言的喜剧性部分往往被强调,实际上在狂言的戏剧性中包含的是人间的喜怒哀乐。狂言是台词戏剧,与能一样同时它也是一种具备歌舞要素的舞台艺术。它是一种具有广度与深度的,以及高度艺术性的戏剧。

能与狂言在古代被看作同是一种舞台剧。到了室町时代(1336-1573)以歌舞为核心的能与以台词为核心的狂言分化为两种不同的戏剧。今天的狂言的艺术形式的形成是在江户时代的中叶。与能类似,它是一种适应武士阶层的嗜好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台艺术。

与能相比,狂言对于初接触这种艺术的观众比较容易理解。一般一出能的演出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而狂言许多剧目在20分到30分之间,轻松且易于被观众接受。所以,近来狂言的演出专场演出非常频繁。

能与狂言作为“能乐”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日本的第一个“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能乐、人形净琉璃与歌舞伎被登录在“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中。

文乐

文乐《祗园祭礼信仰记》(桐竹勘十郎) 国立剧场藏

文乐是:说唱艺能的净琉璃与耍傀儡的合作而演出的傀儡剧。早先它在大阪演出,称作“人形净琉璃”。一般由三个人操作一个傀儡(人形),舞台的右边所谓的“床”上,坐有音乐伴奏的三弦演奏家以及净琉璃演唱者“大夫”。

大阪人形净琉璃取得飞跃性的发展是在江户时代中叶的元禄期(1688-1704)。在这个时期近松门左卫门与竹本义太夫合作,创立了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台艺术。今天的文乐就是继承了这个基础。与当时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的人形净琉璃不同,它拥有专业的耍傀儡者、音乐演奏者以及剧作人员。从世界角度来看,说它是水平最高的傀儡剧有不足而无过之。

大阪的人形净琉璃之所以被称作“文乐”是因为大阪的人形净琉璃剧场到了大正时代(1912-1926)只有“文乐座”还在坚持营业。所以文乐随之成了人形净琉璃的代名词。近来,固有名词“人形净琉璃”被忘却而“文乐”成了一般用语。

2003年“人形净琉璃文乐”被认定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人形净琉璃与能乐、歌舞伎被登录在“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中。

歌舞伎

歌舞伎《劝进帐》(中村梅之助)© 前进座

歌舞伎是一种从其演技、音乐到其舞台美术以及剧装充分发挥程式美的舞台艺术。江户时代所谓的“町人文化”的市民文化孕育了歌舞伎。歌舞伎在江户时代追随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所以它也是一种“永远在发展”中的舞台艺术。歌舞伎的许多创新在继承与时代的交替中逐渐定型。这也是这种具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古典舞台艺术之所以具有现代活力的秘诀。

初期的歌舞伎是以女性演员演出的,而现在全部由男演员演出。歌舞伎中的男性角色被称作“立役”,女性角色被称为“女形”。“立役”演员中有专攻男性角色的演员,也有同时兼演“女形”的演员。

歌舞伎的剧目安排由“芝居”(戏)与“舞踊”(舞蹈剧),两个部分组成。现在的歌舞伎上演一般是在两个戏之间安排一出舞蹈剧。

舞蹈剧以及通常的剧目中会有以三弦为主的音乐伴奏。被称作“长呗”、“义太夫”等的说唱曲艺穿插在剧中使舞台显得丰富多彩。

歌舞伎于2005年继能乐、人形净琉璃文乐之后被认定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这证明歌舞伎是在继承以及移植能、文乐作品中发展成熟的。2008年歌舞伎与能乐、人形净琉璃文乐一起被登录在“人类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中。

雅乐

雅乐《还城乐》(南都乐所)

雅乐是在平安时代(784-1185)中叶完成了其艺术体系化的,日本最古老的音乐和舞蹈。雅乐具有相当广的含义。一般人对雅乐的认识只不过停留在其中一部分的“唐乐”与“高丽乐”上。“唐乐”传自中国大陆,“高丽乐”传自朝鲜半岛,在平安时代由贵族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编。所以从内容来看可以说它是日本独自的音乐。

雅乐除了“唐乐”、“高丽乐”以外还有不鲜为人知的宫中的神乐“御神乐”,以及“久米舞”、“东游”、“倭舞”等古代流行于日本各地的歌舞“国风歌舞”,平安贵族创造的“朗咏”、“催马乐”等歌谣。

从形式上看雅乐分为只有音乐演奏的“管弦”,以及在音乐伴奏下演出的舞蹈“舞乐”。在“舞乐”中有用舞乐面具起舞的剧目。

本来雅乐这个名词是指以儒教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宫廷在祭祀时所演奏的音乐。它继承了孔子所倡导的,“礼”(遵守社会秩序的规范)与“乐”(音乐)相互关联,二者昌盛使得国泰民安的“礼乐思想”。这个儒教思想除了日本以外还曾经传播到了朝鲜半岛、林邑(现在的越南)、琉球(冲绳)等周边诸国。

中国的雅乐的演出形式是由众多演员登场,并在野外演出。在中国,它的形式没有被继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被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韩国的“宗庙祭礼乐”(祭祀宗庙先祖的礼仪以及祭礼音乐)看到它的痕迹。

雅乐作为名词传播到了日本,而实际上其内容并没有传来。传播到日本的雅乐可能是被称为“宴乐”(燕乐)的宫廷娱乐音乐。

雅乐长期作为宫廷以及神社、寺院中仪式音乐被传承下来。近来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注视,雅乐的音乐会等演出有增无减。

神乐

里神乐《八云神詠》(市场神代乡神乐萩原社)

虽然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神乐这个名词,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却鲜为人知。正象其名称:神乐,它是用于祭祀神的舞蹈和音乐。神乐大概可以分为在皇宫中所演奏的“雅乐”的一部分“御神乐”,以及传承于民间的“神乐”。在这里主要言及民间的神乐。

神乐分布于日本各地,其内容也各自不同。关于各种神乐是如何形成的也不甚清楚。神乐大体上说是为了迎神时,迎接“神座”以及敬神所演奏的音乐。据说神无论什么样的音乐都喜欢,所以简而言之在神座前奏演的艺能都可以称作神乐。于是日本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神乐。

神乐具体分为:事奉神灵的女巫所跳的“巫女神乐”,根据创立国土神话编辑的“出云流神乐”,祭祀神座以及为奉侍诸神在开水锅边起舞的“伊势流神乐”,以及耍神灵附体的狮子头祛除恶魔的“狮子神乐”。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巫女神乐与出云神乐。在全国各地的神社都可以见到巫女神乐。出云神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岛根县的“石见神乐”,冈山县的“备中神乐”,宫崎县的“高千穗神乐”,以及东京的“江户里神乐”

神乐所用的乐器有笛子、太鼓、缔太鼓、铜拍子等。演奏时笛子与太鼓相互配合,拍节紧凑。

声明

声明《大曼荼罗供》(高野山声明会)

在佛教仪式中咏唱经典时加上有旋律无伴奏的音乐处理,这就是“声明”。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与基督教的圣歌相类似的宗教音乐。

声明最早与佛教、佛经一样发源于印度。声明的原型大概与佛教一样,在公元六世纪中叶从中国大陆传到日本。声明传到日本以后对后世的艺能的谣曲、净琉璃等产生了影响。可以说它是日本声乐的原点。

咏唱用中国语翻译的古代印度语的梵语经典,在中国被称作“梵呗”。 “梵呗”后世传播到朝鲜半岛、西藏、日本。日本到了中世后称之为声明。

声明用于寺院中日常活动以及一年中的法会等各种仪式。在这个过程中声明被传承了下来。在法会中,僧侣们排列成队,咏唱声明,其景象甚是庄严。另外,葬礼以及佛事中所咏唱的佛经也是一种声明。

所谓声明的歌词可以分为:梵赞(梵语)、汉赞(汉语)、和赞(日语)三种。声明基本上不需要乐器,但是一部分声明可以用木鱼、钲等佛教乐器伴奏。在中国和韩国以及西藏乐器的伴奏颇为喧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韩国伴随梵呗还有佛教舞蹈。

日本舞踊

日本舞蹈《水仙丹前》(藤间惠都子、水木佑歌)

“舞踊”是一个较新的名词。“舞”与“踊”这两种本来表示两种不同身体动作的词汇在近代被编成一个新词。舞是以脚的滑步,平行与旋转运动为主。踊是以不受限制的跳跃运动为主。

“日本舞踊”之舞主要是指在京都、大阪等“上方”地区的,宴席舞蹈发展而来的“上方舞(地呗舞)”,而踊是指源自歌舞伎的“歌舞伎舞踊”。流行于冲绳的琉球舞踊以及全国各地的民俗艺能的舞蹈并不包括在内。

即使是同样一个曲目,如果由舞蹈家来表演,那么它就被称作“日本舞踊”,如果由歌舞伎演员在歌舞伎演出中表演,它就被称作“歌舞伎舞踊”。

关于日本舞踊的流派有“舞蹈家的人数就是流派数”之称。所以流派的规模也是千差万别。流派中还有除了“家元”(掌门人)之外另有“宗家”(本家)之分。掌门人故去后各各具有实力的弟子各立门户,自成掌门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日本舞踊的弟子中有许多艺妓,也有纯粹出于兴趣爱好的普通人。

日本舞踊的伴奏音乐是以三弦为主,伴唱有“长呗”、“地呗”等歌唱类型,与“河东节”、“义太夫”、“常磐津”、“富本”、“清元”等说唱类型。

“上方舞”的别名叫作“地呗舞”,是以三弦与地呗伴奏的。“踊”多以“长呗”、“常磐津”、“清元”伴奏。

琉球舞踊

女踊《伊野波节》(宫城能凤)

冲绳在明治十二年(1879)被归属为日本冲绳县以前,作为琉球王国拥有独特的文化。“琉球舞踊”正是继承着这个传统。它是可以与京都、大阪地区的“地呗舞”媲美的,地方特色浓郁而且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舞蹈。

琉球舞踊大体可以分为具有舞蹈剧形式的“组踊”,以及纯粹舞蹈形式的“端踊”两种。“端踊”又分为一下三种。
1:贵族创造的作为琉球王国的“式乐”(仪式音乐)的“古典舞踊”。
2:明治维新后,以“古典舞踊”为基础所创造的大众性舞蹈“杂踊”。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创作舞踊”作品。

琉球舞踊的音乐是以冲绳特有的“三线”(三弦)为主。这种乐器是中国三弦的改良乐器,同时它也是日本本土的三味线的母体。这种传承关系反映着作为贸易国家的琉球王国作为文化中转地的历史。

在冲绳民间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人们多不愿甘作旁观者而是主动参加歌舞活动。在冲绳的街头我们可以看到处处挂有“琉舞道场”的幌子,在婚丧嫁娶之际许多人都要弹琴跳舞。二○○四年在那霸市郊区的浦添市建立了冲绳国立剧场,之后逐渐形成了作为舞台艺术在剧场中观赏的风气。

阿伊努民族的歌与舞蹈

Wubobo(阿伊努歌谣)《沙兰部》(Marewrew)

阿伊努民族是日本的先住民族。大约在一五○年前他们生活在北海道、千岛列岛,以及桦太的南半部。阿伊努族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将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雷电以及病灾作为神来看待。在这种与自然交感的生活中孕育了歌曲与舞蹈。

在歌曲中有对神祈祷时,以及卜算时的“祭歌”,聚会游玩时的“座歌”、“即兴歌”、“子守歌”等。舞蹈中包括有模仿动植物的舞蹈,劳动时的舞蹈,游戏时的舞蹈等等。

乐器有被称作“木库里”的口琴。另外,居住在桦太的阿伊努族所用的弦乐器也被传承了下来。

现在,这些传统艺能的继承活动得到了充分地推广。在北海道有17个传承传统舞蹈的保存会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同时以传统为基础的阿伊努族的艺术家们也活跃在美术、音乐等领域。

横滨能乐堂是一座代表日本古典舞台艺术的殿堂,同时担负着向世界介绍日本舞台艺术的工作。如果希望了解日本的古典艺术,请与我们联系。

回到首页